HTTP/1.1协议中定义了8种请求方法,分别是:
1. GET:用于获取资源,请求的参数会附在URL后面,可以缓存,不应该用于修改数据。
2. POST:用于提交数据,请求的参数会放在请求体中,不会缓存,可以用于修改数据。
3. PUT:用于更新资源,请求的参数会放在请求体中,如果资源不存在则创建,如果存在则更新。
4. DELETE:用于删除资源,请求的参数会附在URL后面,如果资源不存在则返回404。
5. HEAD:与GET类似,但只返回响应头部,不返回响应体,用于获取资源的元数据。
6. OPTIONS:用于获取服务器支持的HTTP方法,以及服务器支持的其他特性。
7. TRACE:用于追踪请求-响应的传输路径,主要用于诊断。
8. CONNECT:用于建立与目标资源的双向通信隧道,主要用于代理服务器。
代码实现步骤:
1. 创建一个HTTP请求对象,设置请求方法、URL、请求头等参数。
2. 如果是POST、PUT请求,需要设置请求体,将参数放入请求体中。
3. 发送请求,等待服务器响应。
4. 解析服务器响应,获取响应头、响应体等信息。
5. 根据响应状态码判断请求是否成功,如果成功则处理响应数据,否则抛出异常或进行错误处理。
6. 关闭HTTP连接,释放资源。